欢迎访问国际管网展览会官方网站!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环境治理之下城市管线普查即将回归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 〔2014〕 27 号)以及后续的《国家五部委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发布后,国内大中城市6米以上道路的地下管线基本实现信息化。同时,现在许多城市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地下管线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可避免的,新的管线普查启动就在路上。经过这一轮管线普查后,管线管理进入稳定期。


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关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石家庄、保定等8市为大气传输通道一级红线区,禁止新建和扩建钢铁、火电、水泥等10大工业项目。

 

其实早在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在即日起开始是。该“计划”中就已提出,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严格控制北京周边传输通道上的污染排放,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额度,采用煤改气、煤改电等方式对北京周边传输通道地区的工业用煤和散煤进行替代。

 

由此,大气污染传输通道逐渐明朗,那么什么是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呢?这是由污染空气的流动性造成的,人们知道,空气流动性小,污染物不能及时排放,会造成本地的大气污染,并且影响周边地区;换一个角度说,大气污染传输具有外部性的特点,特定地区的空气质量会受到周围地区污染排放水平的较大影响。

 

空气的流通受自然地理影响,大气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一般有三条,第一条通道是沿太行山脉/京广线一线的西南走向,主要分布着河北省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及河南省安阳等城市;第二条是沿京沪线一线的东南部通道,其中主要分布着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廊坊、沧州、山东德州等城市;第三条是东部通道,主要为唐山等地。此外,还有一条优质空气通道是西北风传输通道,京津冀地区每逢雾霾天所期盼的“等风来”中的风就来自该传输通道。

 

根据2017年环保部制定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范围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共28个城市,或称作“2+26”城市。

 

对于确定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开始了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压减转移相关产能,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完成“禁煤区”建设任务,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完成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等等。

 

由此深刻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结构,这些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对于能源结构的输入以及产生的废弃物处置都在进行着广泛的变革,城市管线也在发生着大规模的变化。

作为北方城市,冬季取暖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前两年,城市是大规模的电力、燃气、热力管道铺设,基本实现了电代煤、气代煤改造。作为集中供暖的热源厂,相继外迁至城市的郊区,并完成一次网进入城市的管道建设。小区里面在拆除小锅炉之后,通过换热站完成一次网与二次网的交换,保证居民用暖。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能源传输载体的城市管线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力、燃气管线更为密集,原来分散的供热结构变为集中供热,热力管线由热源厂延伸至每个小区及家家户户。

 

这还是地上大气污染防治对城市生态及管线带来的部分变化。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开始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为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各地在加大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实施雨污分流,有的地方称为“零直排工程”。北方城市还在实施严格的限产防霾措施的时候,多类建设工程尚不能开工,此时,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就早早地开始了。有的城市因为开工道路之长,涉及面之广,一度对城市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

由此,城市排水管线将发生巨大变化,排水管线改造工程依赖现状排水管线资料的建立,这需要管线探测、调查。随着排水管线的改造施工,新的资料仍需管线探测建立,这属于信息化管理的范畴。为增强城市排水管线的健康水平,解决因为城市排水带来的各项问题,对于排水管线的清淤、检测和修复工程,对于排水管线自身内部的结构将带来巨大变化。 

水污染防治还需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强城镇节水,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

 

因此,我们看到城市对供水管线的改造,包括老旧管道的更新改造计划。为实现漏损控制目标,需要对城市供水管线实施漏损检测、评估、改造和修复。由于城市水源结构的变化,大部分或全部改用地表水。这些工作,将对城市供水管线带来很大变化。

 

根据河北省“2019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其中包括“改造城市(含县城)老旧管网2050公里(含供水300公里,供热1250公里、燃气100公里、排水400公里)”。

 

我们看到,由于国家对大气及水环境污染防治计划的推进和实施,在对城市生态带来重大变化和影响的同时,最终将改变城市管线的形态和布局。

 

虽然,在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以及后续的《国家五部委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发布后,国内大中城市6米以上道路的地下管线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城市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时,地下管线发生了深刻变化。除此之外,国家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老旧小区、棚户区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都会导致地下管线的改变。

在此之前,管线普查的信息化数据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管线改造、提升的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随着城市环境治理的深入,城市面貌将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的改变,其信息化数据需要部分或全部更新,在管线普查向县镇、小区、细分管线领域深入推进的同时,大中城市管线普查即将回归。

 

根据城市的规模划分,变动较大的集中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中以Ⅱ型大城市为代表,而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变化相对较小,小城市的变动较晚。在此之后,城市管线从布局上进入稳定期,其内部状态还将长期持续的维护,管线的管理将逐步从初期信息化、管线完善化过渡到管线的智能化管理阶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城市道路、管线的提升、智能化改造、养生中看出迹象,已不单纯是技术型、民生性的保障性工程,正在向更高级阶段迈进。同时,施工中扬尘、渣土治理,无不与大气环境的治理息息相关。所有这些,无不预示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管理在逐步变好。

【文章来源:金迪管线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