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管网展览会官方网站!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热点关注】关注城市新兴风险--地下管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的使用需求和长度也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地下管线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统计,仅2018年4月—10月,全国地下管线相关事故达390余起。

赛飞特集团相关业务构造

u 地下管线运行问题

①部分管线“超期服役”

部分管线使用年限过长,其质量已经不能满足安全的要求。且对于“超期服役”的管线,目前尚没有具体的标准及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不少四五十年代建设的管线现在依旧运行,年久失修是城市地下管线运行面临的主要隐患。使用过久、缺少检修维护、安全系数极低,当发生地面沉降、季节气温变化时,极易出现地下管线破损、泄漏等事故。


②地下管线情况复杂

部分管线位置、结构不清、缺少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且大部分管线埋于地下,隐蔽性强。如GB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规定,地下燃气管道(压力≯1.6Mpa)埋设深度分别为:埋设在车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9m;埋设在非车行道(含人行道)下时,不得小于0.6m;埋设在庭院(指绿化地及载货汽车不能进入之地)内时,不得小于0.3m。因此,若不利用专业设备很难进行地下管线的排查和分辨。在进行动土、挖掘等施工与维修时,不能为有关部门提供所需信息,加大了由于外力破坏而引发地下管线事故的风险。


③地下管线隐患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人员的涌入,原有管线需要超负荷运行,例如提高供水、燃气压力来满足民生需求,排水管道不堪重负,管线泄漏,堵塞等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另外,随着气候的变化,部分城市夏季降雨增多,每逢雨季,城市排水能力不足,带来了城市内涝问题,且部分城市雨污合流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u 地下管线管理问题

①地下管线权责不清、各自为政

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人为分割了管线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且各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存在“重审批、轻管理,重表面,轻地下”的管理弊端。


②地下管线老化、缺少维护、占压严重

由于地下管线隶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一些管线权责不清,长期无人维护,而且有些废弃的工业管道没有相关部门跟进处置以及合理的拆除,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另外,由于管线信息不公开透明,一些单位、企业、个人违法私搭乱建形成占压,带来安全隐患。各部门管线信息不共享,管线修建各自为政,也导致管位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


③地下管线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法律法规匮乏,有关地下管线的标准要求大多作为辅助对象分布散落在相应条款之中,缺少检测、监控、维修、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环节的专业或行业标准规定。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以及安全环保高标准严要求,原有的标准规范已不合时宜,且难以执行。

 

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在目标任务中提出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体系,使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急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进行量化管理。


 u 建立地下管线运行风险指标体系

①地下管线运行风险指标体系

a)基于“人—机—物—环—管”系统:即通过考虑人、设备、物料、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地下管线运行风险以及风险后果。

b)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即以因果关系为基础,通过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压,环境因此而改变原有状态,人类又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等一系列过程的分析,评估城市各类管线功能失效后管理者的应急响应水平。

c)基于可靠性与脆弱性:通过对单一管线与网络管线的可靠性分析实现对事故可能性的修正,引入事故风险所导致的管线可承受性和可控性,对管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后果进行分析。

此外,地下管线运行风险指标体系还可依靠模糊层析分析法、支持向量机等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②地下管线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实现

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因此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展示是最为直观有效的,通过建立地下管线视图,从而确定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值。

    

③建立管线安全评估体系

定期对管道进行安全评估,形成管道安全档案数据库,以建立完善城市管线运营安全评估信息系统。在安全评估工作中,通过分析管道空间、占压、碰撞、运行寿命等一系列内容,为管线安全监管和运营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u 发展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

①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

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通过整合、叠加各类地下管线,形成一套完善的数据库。同时,在对入库数据进行维护的同时,也要对新、改、扩建的管线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为使用者和管理部门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数据参考。


②信息化网络建设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构建覆盖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政府管理部门与各个职能部门、管线建设公司等单位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地下管线信息互通互连、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③法规、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有关地下管线测量和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地下管线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建立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科学决策,通过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监测、应急反应以及指挥决策能力。


④管线智慧化建设

构建智慧管网,实时监控管线运行,提高城市管网的安全管理以及应急响应水平。

以地下管网数据共享为根本,在智慧排水、智慧供水、智慧燃气等基础上,通过多部门的审批监管,实现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采用智能分析预测及远程智能控制,以控制管线运行风险,及时核实处置发现的问题,形成完整的运行状态监管流程。


u 结合《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通知》规划管理

①地下管线建设应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1998年4月,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通知》(建规[1998]69号),明确指出“建设单位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地下管线,必须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报建”。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地下管线的规划中,要注意与城市规划步调一致,相互协调,以减少由于地下管线与地上建筑规划相冲突的情况。


②城市建设与地下管线安全并重

坚持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并重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把包括地下管线在内的各类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设计时,应将安全问题前置考量;城市扩张过程中要加强地下空间利用情况的管理,充分利用已有管线的基础。避免由于城市道路或城市建筑改扩建,导致管线占压,加重地下管线的安全风险。


u 加强地下管线运行管理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运行的“大动脉”,一旦发生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因此加强地下管线的运行管理刻不容缓。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对地下管线运行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管理综合化

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的种类、权属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繁多,且各种类别的管理运行特点、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均不相同,实施综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可通过机构整合与统一立法,解决各类地下管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冲突和分散问题,对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及维护管理实施综合管理。


②管理精细化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管理的精细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如设立介绍健康生活的课堂,宣传下水道物质排放的知识,引导民众保护地下管线。


③管理信息化

地下管线由于隐蔽性以及对城市道路的依附性,使维护管理更加困难。随着地下管线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图档资料的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管道信息数据或者可视化界面,建立三维立体综合管网,为地下施工以及管线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